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内蒙古篇
并且,在日常业务处理中有针对性地扩大责任人和使用群体,兼顾突发应急时的业务模式,实现在日常应用中能保持应急时的工作技能和敏感度。
他真心希望并且相信中国一定能战胜疫情,并期待能够继续与中国科学家开展密切合作。他相信,未来只要通过医学的力量、对生物学的更好理解、更广泛的生物学教育和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能够避免此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丹尼舍特曼,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丹尼舍特曼在以色列向中国人民表示衷心问候,高度赞赏中国各级政府在抗击疫情中采取的有力举措和专业人士的坚守奉献,被中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视频中,科学家们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防控疫情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表示由衷钦佩。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日前,曾于2019年参加在中国温州举办的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部分海外顶尖科学家,向峰会组委会发来联名公开信,向中国人民表示慰问,并且发来了祝福视频。吉尼-雅克利维,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主任、中科院特聘专家 吉尼-雅克利维院士表示,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向在中国的朋友、同事们送上自己最好的、最真诚友善的支持。
艾瑞克韦斯托夫,欧洲科学院院士 艾瑞克韦斯托夫院士表示,他一直在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对中国政府和医学界为防止疫情蔓延所作的巨大努力表示钦佩。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第五,微生物代谢产物脱氨基酪氨酸(DAT)通过增强I型干扰素(IFN)反应来保护宿主免受流感病毒感染。
如有研究发现,对小鼠施加高膳食纤维饮食,可增加体内肠道微生物代谢的短链脂肪酸水平,从而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的肺部损伤。我们注意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死亡病例多见于患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事实上,SARS冠状病毒同样以人体ACE2作为受体,2003年约有25%的SARS患者出现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此外,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口服益生菌及其制剂或可抑制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国科学报》:为何肠道微生态平衡会影响2019-nCoV感染患者的免疫力? 刘星吟:新型冠状病毒是正义单链RNA病毒。有文献报道ACE2蛋白在肠道里能通过与氨基酸转运蛋白结合的方式,调控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由此,提示我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不仅仅侵犯宿主肺部组织,而且还可能通过与肠道上皮的ACE2结合干扰人体对蛋白营养物质的吸收,引起消化道不适等症状。
《中国科学报》:肠肺轴可能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样的? 刘星吟:目前按已有的文献总结肠肺交流至少包括五条途径:第一,肠道微生物发酵膳食纤维以及淀粉产生的丁酸、乙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肺部组织。第三,骨髓来源的免疫细胞在远端身体部位如肺组织引发免疫反应。肠道菌群能通过肠-肺轴参与调控肺部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肺炎、哮喘、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第二,未被代谢的短链脂肪酸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系统和骨髓进一步影响其免疫细胞的发育
第五,微生物代谢产物脱氨基酪氨酸(DAT)通过增强I型干扰素(IFN)反应来保护宿主免受流感病毒感染。相关专题:聚焦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着年龄的增加,在老年人肠道中,产短链脂肪酸的双岐杆菌、罗斯氏菌和粪杆菌等细菌会减少,而耐氧菌和致病菌会增加。我们注意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死亡病例多见于患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
《中国科学报》:如何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自身抵抗病毒的能力呢? 刘星吟: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官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解读》一文,已提及微生态治疗相关内容。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2/5 9:16:0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重视肠道微生态平衡 提升抗新冠病毒免疫力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并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016年李兰娟院士团队发现,对H7N9感染的病人辅助实施微生态制剂的治疗,能有效的防止H7N9病毒导致的微生态失衡的继发的细菌感染。有文献报道ACE2蛋白在肠道里能通过与氨基酸转运蛋白结合的方式,调控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由此,提示我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不仅仅侵犯宿主肺部组织,而且还可能通过与肠道上皮的ACE2结合干扰人体对蛋白营养物质的吸收,引起消化道不适等症状。
ACE2不仅在肺部组织表达,在肠道上皮也有分布,我们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也可以攻击肠道上皮细胞,目前的证据是支持这一推断的。《中国科学报》:为何肠道微生态平衡会影响2019-nCoV感染患者的免疫力? 刘星吟:新型冠状病毒是正义单链RNA病毒。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与感染学系教授刘星吟及其团队成员米凯、许玉宇、柳枝等人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在病毒感染与菌群方面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议,临床上密切关注新冠感染肺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严格循证,遵守伦理,重视未感染人群的肠道微生态健康,将有助于新冠感染肺炎病人的康复并降低健康人的感染率。目前的研究表明,该病毒通过刺突(spike)蛋白与人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进而侵入人体细胞,在人体细胞内完成病毒的复制,并进一步诱发人体免疫反应,引发后续呼吸系统症状。事实上,SARS冠状病毒同样以人体ACE2作为受体,2003年约有25%的SARS患者出现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而接受抗生素处理的小鼠,由于抗生素破化了体内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其体重降低加剧,肺部病毒载量、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增加。
这些变化会导致菌群紊乱,并于多种老年性疾病的高度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而肠道是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和免疫器官,以往的文献是支持菌群的紊乱会加剧老人肠黏膜免疫的功能降低。
在患者腹泻的粪便样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即在患者消化道内存在复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深圳部分确诊患者粪便中也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这进一步提示粪便中可能有活病毒存在,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疾病的风险。
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即肠道菌群的健康和完整性对于维持肺部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第四,肠道的免疫细胞如命名为IC2s,ILC3和TH17L还可以过血液循环直接从肠道迁移到呼吸道影响呼吸系统的免疫活动。
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为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恶心、腹泻和腹部不适。第二,未被代谢的短链脂肪酸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系统和骨髓进一步影响其免疫细胞的发育。另一方面人体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高度动态、深受环境因素并与人体自身的生理状互动的微生态系统。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肠道菌群能通过肠-肺轴参与调控肺部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肺炎、哮喘、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此外,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口服益生菌及其制剂或可抑制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
除了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外,适当的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杂粮、粗粮、菌菇类食物、红薯、山芋、玉米粉、荞麦、燕麦粉等的摄入,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还可按医生建议,适当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制品巩固微生态平衡, 从而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综合以上两方面,我们认为个体肠道微生态的状况会影响2019-nCoV感染患者的免疫力。
如有研究发现,对小鼠施加高膳食纤维饮食,可增加体内肠道微生物代谢的短链脂肪酸水平,从而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的肺部损伤。当前也有报道发现某些中药可能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恢复健康,我们推测很可能部分原因是中药的某些活性成分巩固了肠道微生态平衡,通过肠-肺轴提高了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第三,骨髓来源的免疫细胞在远端身体部位如肺组织引发免疫反应。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大量的研究报道表明,维持正常的肠肺轴交流将有利于缓解肺部疾病。《中国科学报》:肠道微生态平衡与肺部又有哪些关联? 刘星吟: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虽然肠道菌群分布在肠道中,但对远端器官如大脑、肺肝等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肠肺轴日益受到关注。
除了短链脂肪酸、脱氨基酪氨酸外,已知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还包括吲哚衍生物的产物,膳食色氨酸代谢产物,烟碱,多胺,尿黄素和丙酮酸等。《中国科学报》:肠肺轴可能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样的? 刘星吟:目前按已有的文献总结肠肺交流至少包括五条途径:第一,肠道微生物发酵膳食纤维以及淀粉产生的丁酸、乙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肺部组织
截至2月4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324例(海南省核减1例),现有重症病例3219例,累计死亡病例49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92例(海南省、湖北省各核减1例),现有疑似病例23260例。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0/2/5 9:15:0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截至2月4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月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887例(湖北省3156例),新增重症病例431例(湖北省377例),新增死亡病例65例(湖北省65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62例(湖北省125例),新增疑似病例3971例(湖北省1957例)。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9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8例(死亡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台湾地区11例。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